現在很少寫文章,主要原因是常常會一發不可收拾,越寫越上火,越發口無遮攔,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把自己陷入跟別人衝突的狀態裡,於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表不提,表過不提,如果有人問的話笑笑就好,除非經過一再確認,確認雙方都是真心理性,爾後才會慢慢坦誠相對,說一點心裡話。
文創,這個讓人惱火的字又見報了,更精準的關鍵字其實是松菸誠品。熟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於那二字有多麼的不屑,我討厭打著文化之名將價格翻倍;討厭傲慢的店員;討厭小資本階級掛著滿嘴滿身的taste來來往往招搖,(沒錯就是要用英文,好像不用英文就沒那麼有taste。)最讓我憤怒的是它們企圖把看書變成一件好像很有taste很高尚的事;它們想把商場營造成只要走進去就讓人覺得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涵養,至於真實情況如何沒什麼人在意。
台灣最要不得的陋習之一無非是跟風,看著這個『文創的鼻祖』發達起來,有的二手書店也趕上潮流,它們要變得『有質感』。『有質感』的意思是柔和的黃光,拼木地板,順帶賣一下咖啡等高級飲料,讓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很高級。最恐怖的是開始賣高價古板書,絕版書,薄薄一本鉛字老舍叫價兩千,隨便一抓線裝紅樓夢要一萬五,最誇張的是法華經,你可能猜不到標價三萬。臺灣現在甚麼都漲,連看書都變成有錢人的休閒。
於是我們的閱讀風氣好像提升了,連電台的周五早上都要讀書,主持人滔滔不絕跟你推銷她又看了什麼好書,一邊還特別邀請作者對談,或是某某大出版社公關部大力推薦,總之聽得讓你覺得好像看過了一般,吸收了所有內涵,從此再也不用自己看書,只消聽別人講就習得了所有的武功秘笈,日月精華。
文化到底能不能賺錢,這是一個問題。把文化代換掉你會發現這個句型很好用。基礎科學可不可以轉錢?跳舞可不可以賺錢?唱戲可不可以賺錢?打電玩可不可以賺錢?我相信你可以擺入更多單詞。現在所謂的文創似乎指得是把原本高高在上的純文學、純藝術商品化,只要可以賺入大把的鈔票那就成功了,於是從這個標準出發造就了許多成功者,最有甚者他說寫作像戰鬥一樣,寫的越多越是戰功彪炳,這麼說就有意思了,曹大爺生平來來去去只有一本書--書還沒寫完哩--如果照某成功文創人的標準,這樣豈不是遜斃了。但事實擺在眼前,哪本書是曠世巨作,哪些書是連廁所紙都不如,一目瞭然。
所以呢,現在臺灣的文化土壤發生嚴重的生態危機,純藝術、純文學這塊越來越萎縮,讀者越來越少,創作者水準每況愈下;大眾文化過度耕作,人人急著揠苗助長,比拼的標準跟大躍進差不了多少,比誰的白菜多,比誰的冬瓜大,比價錢,比獲利,比誰能cost down,其他方面停止施肥,全部火耕,狠撈一筆就走,君不見紅樓前的創意市場叫價驚人,一塊小杯墊叫價五百,一件T恤要錢一千,當你跟他討價還價,他們羞赧得說不好意思耶,全部都是純手工設計,都是創意,不好意思耶。
於是我困惑了,文化的重要性越抬越高,搞到都有文化部了,但是整個社會對於文化的看法似乎沒有跟進,仍停留在如何轉化成賺錢的機器和手段。我們好像很重視文化,國際書展一年辦得比一年大,誠品一間開得比一間熱鬧,但是我們不鼓勵閱讀,不提高圖書館的預算,不重視文化的非營利成分。事實上投資文化產業應該從耕耘基礎開始,而不是在下游末端敲鑼打鼓。
跟大陸的朋友閒聊,他們教我如何稱讚人,說一個人有文化那是真好,談吐涵養都不凡;說一個人全家都很有文化那就是罵人了。好玩得是我們現在正傾國家之力要把全國都弄得很有文化,把文創搞大,至於個人有沒有文化,那是你自己的事,不重要。